多以欣賞、包容的眼光看待春晚
多以欣賞、包容的眼光看待春晚
春晚即春節(jié)聯歡晚會,它與奧運會開幕式一樣,同屬等國家級項目。這也反映了黨中央對文娛事業(yè)的高度重視。 “春晚”雛形最早可追溯到1956年,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出品了《春節(jié)大聯歡》,屬紀錄影片,梅蘭芳、侯寶林、老舍、巴金等大藝術家都參與了演出。1979年,中央電視臺錄制播出了“茶座式”晚會,名為“迎新春文藝晚會”,不過,因當時全國電視機不到500萬臺,產生的社會影響極小。1983年,隨著電視普及速度加快,借助電視手段,中央電視臺向全國人民奉上了一道精美的文化盛宴,據說第一次辦春晚時連名字都沒取,離節(jié)目上演還有10天,才有了“春節(jié)聯歡晚會”這一正式“姓名”,可以說,近四十年來,看春晚是多數炎黃子孫過年的一項重要內容,是割舍不斷的情結,只是隨著信息多元化發(fā)展,不少人對春晚的要求也越來越高,因此,便有了“不太好看”、“沒意思”等結論,早在幾年前,便有人說過,因眾口難調,誰執(zhí)導春晚誰都會挨罵,其實,從另一角度說,認為春晚不咋的,表明觀眾欣賞水平越來越高,這也正是國家重視文化事業(yè)的佐證,觀眾的挑剔會促進春晚高質量發(fā)展。
2022年春晚如何?“內容新穎別致、情感熱烈飽滿,720度穹頂屏幕和擴展現實、增強現實等技術的運用,營造了生龍活虎、龍騰虎躍的節(jié)日氣氛。晚會以‘新征程上的迎春曲,中國年里的歡樂頌’為主旨,深情反映建黨百年、鄉(xiāng)村振興、生態(tài)文明、冬奧盛會、中國航天等重大主題,描繪了新時代新征程上的壯麗圖景,彰顯了中華文化底蘊和時代審美追求的融合創(chuàng)新,為廣大觀眾奉獻了一道豐富多彩的文化大餐,是新時代新征程上的迎春曲”。這是主流媒體的評價,可謂仁者見仁、智者見智,這也是以欣賞的眼光觀看春晚必然會得出的結論。
如何以包容的眼光觀看春晚呢?一是要理解文化事業(yè)快速發(fā)展的時代辦春晚的難度,二是以建設性態(tài)度支持春晚,即通過郵件等方式,向央視反饋我們好的建議,對于極有價值的點子,相信央視相關負責人會從善如流,三是在觀賞中靜待花開,從對李雪健、楊洪基、李谷一、張國立、葛優(yōu)等藝術“長青樹”的選用來看,觀眾可以感受到,春晚演員的選用特別注重人品,即要德藝雙馨,這也啟示影視歌明星要嚴于自律,言行隨時隨地都要遵從公秩良俗,不能隨心所欲,這也是中國文藝事業(yè)健康發(fā)展的重要保證,同時,從《長征》、《紅旗渠》等紅色經典影視可以看出,中國文藝界有一批高水平創(chuàng)造團隊,堅信明年春晚會辦得更好。(作者:朱道明)
江蘇蘇訊網版權及免責聲明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江蘇蘇訊網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 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本網按規(guī)定給予一定的稿費或要求直接刪除,請致電025-86163400 ,聯系郵箱:724922822@qq.com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