黨員要有慈善之念
前不久,浙江海鹽縣慈善總會又收到一筆匿名的捐款,數額達到百萬元。從2015年起,每年都會有這樣一筆捐款到賬,目前已經累計700萬元。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捐款人,也因此獲得過很多公益類獎項,卻從不出席頒獎儀式。不少媒體想采訪,輾轉聯系都被婉拒。樂善好施不留姓名,多年行善不圖回報,這樣的行為讓人感動。(1月20日,人民日報)
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,難的是持續(xù)做好事,做一輩子好事……幾十年如一日,這才是最難的。有道是,愛心無價,情義無價。“慈善的本質就是一種割舍不斷的人間真情與愛意,慈善的原則乃是基于這種真情愛意的自覺自愿。”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,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,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(yè)的領導核心,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(fā)展要求,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,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。“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……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,永不叛黨。”入黨的那一刻就為黨員群體奠定了基礎,不管在任何艱難困苦下,黨員都要發(fā)揮先鋒模范作用,盡自己最大的能力,恪盡職守為人民服務,“日行一善”。
在中國古文字中,善有好的意思,所以善心就是好心,行善就是做好事,慈善就是對弱者的憐憫而做好事。誠如人民日報《把慈善之念融進生活點滴》一文所講:“慈善的可貴之處,不僅在于大災之時捐款捐物,更在于生活里一件件小事上的善心善舉。碰上老弱病殘群體扶一扶,遇到鄰里糾紛勸一勸,看見路邊垃圾撿一撿,這些都是慈善……”在筆者看來,作為一名黨員干部最起碼應該懂得“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”的道理,在日常工作生活中,要善意待人,善意理事,你待老百姓以善意,老百姓自然以善意相報,你待老百姓以真誠,老百姓自然以真情回饋,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“將心比心”“以心換心”。
“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個國家、一個民族休戚與共、血脈相連的重要紐帶。”黨員干部要有慈善之念,要帶頭參加慈善公益活動,給予弱勢群體以極大的關愛,相信在黨員、群眾的不懈努力下,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定能實現。(作者:宋榮軍)
江蘇蘇訊網版權及免責聲明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江蘇蘇訊網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 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本網按規(guī)定給予一定的稿費或要求直接刪除,請致電025-86163400 ,聯系郵箱:724922822@qq.com。